数读脑系统疾病
大脑疾病(Brain Disease)涉及众多,覆盖范围非常广泛。目前神经疾病(Neurological Disease)和精神疾病(Psychiatric Disease)是常用来分类脑疾病的一种方式。随着医学研究的进展和对不同疾病认识的不断更新,大脑疾病的数量在动态增加,但目前仅有很少的疾病有治疗选择,大多数脑疾病没有可治疗的药物。
34
亿人
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21》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有34亿人患有神经系统疾病,影响着全球43%的人口。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疾病状态、残疾和过早死亡,造成4.43亿健康寿命损失年,已超过心血管疾病成为全球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1
9.7
亿人
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数据显示,有12种精神疾病影响着全球约9.7亿人口,精神障碍一直是全球十大负担原因之一2
30
%
尽管有多种治疗选择,仍有~30%的抑郁、癫痫、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的症状无法通过现有药物得到很好的控制。
参考文献:1. Lancet Neurol. 2024 Apr; 23(4): 344-381.2. Lancet Psychiatry. 2022 Feb; 9(2): 137–150.
翼思生物了解脑疾病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关乎个体尊严与生活质量的重大课题。我们坚信,唯有洞见生命的细微之处,才能真正赋予生命斑斓的色彩。因此我们以专业的视角审视并覆盖疾病诊疗的全程路径,不遗余力地探索那些尚未得到充分满足的临床需求。
我们的愿景清晰而坚定——成为脑疾病治疗领域的领跑者,为患者提供可负担的创新解决方案,燃起希望,添翼生命。在这个宏大的目标指引下,我们勇往直前,用科学的探索照亮暗夜,以医疗的智慧添翼生命,共筑身心健康的美好蓝图。
Epilepsy
癫痫
癫痫(Epilepsy)是一种以具有持久性的致痫倾向为特征的脑部疾病。癫痫不是单一的疾病实体而是一种有着不同病因学基础,临床表现各异但以反复癫痫发作为共同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状态1

癫痫发作(Epileptic Seizure)是脑神经元异常过度、同步化放电所造成的短暂、一过性的临床表现。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感觉、运动、自主神经、知觉、情感、认知及行为等障碍1
4
~
7
中国癫痫患病率1
~1000
中国癫痫患病人数1
数据统计
国内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我国癫痫的患病率在4‰~7‰,我国活动性癫痫的患病率为4.6‰,年发病率30/10万人1。据此估算,我国癫痫患病人数近1000万,640万活动性癫痫的患者,同时每年新发患者30万左右1
疾病治疗
目前癫痫治疗主要以控制癫痫发作为首要目标,药物治疗是核心手段,如果药物无效,医生会调节剂量、换药加药或者换其他疗法,如生酮饮食等。虽然目前癫痫患者已有多种治疗选择,但仍有30%的患者无法通过现有的治疗方式得到很好的控制2
参考文献
1. 中国抗癫痫协会. 临床诊疗指南. 癫痫病分册[J].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3.
2. Privitera M, Richy FF, Schabert VF. Indirect treatment comparison of cenobamate to other ASMs for the treatment of uncontrolled focalseizures [J]. Epilepsy Behav. 2022, 126: 108429.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EDS)
日间过度
思睡
日间过度思睡(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EDS)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指在白天经常感到异常困倦、难以保持清醒。日间过度思睡常见于发作性睡病(Narcolepsy)和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

发作性睡病多在儿童或青年期起病,常见的症状为不可遏制的困倦(日间过度思睡),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猝倒(突然的、短暂的肌肉无力或瘫痪)、睡眠瘫痪和入睡时出现幻觉等症状。日间过度思睡是发作性睡病的核心症状,绝大多数发作性睡病患者均有日间过度思睡。

阻塞性呼吸睡眠暂停是由于睡眠过程中气道塌陷而引起的憋气或呼吸暂停。主要症状是打鼾和日间过度思睡,约有31%的 OSA 患者存在日间过度思睡症状。
0.034
%
中国成人发作
性睡病患病率1
~50
据此估算中国成人
发作性睡病患病人数
3.93
%
中国成人阻塞性睡眠
呼吸暂停的患病率2
~1.76
亿
中国阻塞性睡眠
呼吸暂停患者人数3
数据统计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发作性睡病是导致日间过度思睡的两种主要原因。发作性睡病的患病率比较低,约0.034%,在我国和其他国家被列为罕见病。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总患病率为3.93%2,中国的 OSA患者高达1.76亿,是世界上 OSA 患者数最多的国家。
疾病治疗
日间过度思睡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状态,可造成生活质量、工作能力的下降,增加心血管病、糖尿病、心理健康问题和肥胖等健康风险,还会增加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的意外风险。

目前针对日间过度思睡的治疗手段仍有局限性。

发作性睡病常见的治疗方案为药物治疗,但在中国用于治疗发作性睡病的药物选择有限、可及性差。临床上仍亟待用于治疗日间思睡的创新产品以满足中国广大患者的需求。

对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日间过度思睡的患者,尽管指南推荐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是目前的一线治疗方案4,但是患者普遍存在 CPAP 不耐受,依从性差等问题。此外有大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接受 CPAP 治疗后仍残留日间过度思睡。
参考文献
1. Wing, Yun-Kwok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narcolepsy among Chinese in Hong Kong.” Annals of neurology vol. 51,5 (2002): 578-84. doi: 10.1002/ana. 10162.
2. 潘悦达, 王东博, 韩德民. 我国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病率的 Meta 分析. 医学信息32.07(2019): 73-77+81.
3. Benjafield, Adam V et al. “Estimation of the global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obstructive sleep apnoea: a literature-based analysis.”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vol. 7,8 (2019): 687-698. doi: 10.1016/S2213-2600(19)30198-5.
4. 成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多学科诊疗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8, 98(24).
Insomnia
失眠
失眠(Insomnia)也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表现形式多样,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和早醒,并且严重影响人的白天状态。
15
%
中国人群
失眠患病率1
~1.7
亿
据此估算
中国失眠患者人数
数据统计
据研究统计,全球范围内约有10%-30%的人口存在失眠症状,而且女性患病率比男性略高2
疾病治疗
失眠严重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诱发交通事故等意外而危及个人和公共安全,对个体和社会都构成严重的负担3

目前针对失眠的治疗手段仍有局限性。慢性失眠,首选的治疗方法为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BTI)。如果患者积极配合,有效率可以达到80%左右,其疗效优于药物。但由于认知行为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因此实际使用的患者有限,更多患者会选择服用失眠药物。目前已上市的失眠药物种类较多,但大多存在依赖性,耐药性等问题,仍有很大的未满足需求。
参考文献
1. CAO X L, WANG S B, ZHONG B L,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insomnia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in China: A meta-analysis[J].
2. Roth, T. Insomnia: Definition,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Consequences J CLIN SLEEP MED. 2007; 3 (5 suppl).
3. 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J]. 中华医学杂志, 2017, 97(24).
Parkinson's Disease(PD)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又名震颤麻痹,由英国医师詹姆士・帕金森(James Parkinson)于 1817 年首先报道并系统描述:是一种常见于中老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1

帕金森病常起病于60岁及以后,很少发病于青壮年。临床症状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包括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障碍;

非运动症状包括嗅觉减退或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和认知障碍及消化道问题等1。早期的非运动症状多为轻度,很多患者非运动症状在症状出现约10年前就会出现,并随着病情的发展成为最重要的疾病负担。
1.7
%
中国65岁以上
人群患病率2
~500
预估中国帕金森
患者2030年人数2
数据统计
帕金森病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我国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1.7%,与欧美国家相似。到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病人数将上升到500万人,几乎占全球患者的50%2
疾病治疗
帕金森病给患者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降低生活质量、降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工作时间和效率、增加情绪障碍风险、增加就诊和住院次数、增加经济负担;同时增加照料者负担及增加卫生系统负担3-9

目前应用的帕金森病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2。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标准疗法,但胃排空延迟、食用高蛋白食物等原因会导致左旋多巴吸收不稳定2,10-11。且随着疾病的进展和左旋多巴长期使用,患者在“开”(症状控制充分)和“关”(症状控制不充分,即运动和/或非运动症状出现或恶化,并导致功能障碍)之间波动,尽管医生会建议患者优化药物剂量和口服时间并添加辅助治疗,但这种“关”的现象仍会普遍存在2,11-12
参考文献
1. 贾建平等, 神经病学(第8版).
2.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等.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0, 53(12): 973-986.
3. Damier P, et al. Parkinsons Dis. 2022; 2022: 1800567.
4. Kerr C, et al. Qual Life Res. 2016 Jun; 25(6): 1505-15.
5. Abeynayake I, et al. Am J Manag Care. 2020; 26(12 Suppl): S265-S269.
6. 4. van der Velden RMJ, et al. Mov Disord. 2018; 33(10): 1521-1527.
7. Thach A, et al. J Med Econ. 2021; 24(1): 540-549.
8. Thach A, et al. 2020 ISPOR. PND86.
9. Thach A, et al. J Med Econ. 2021; 24(1): 540-549.
10. Masood N, et al.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23; 19: 247-266.
11. Isaacson SH, et al. Mov Disord Clin Pract. 2023 Mar 11; 10(4): 652-657.
12. Chou KL, et al. Parkinsonism Relat Disord. 2018; 51: 9-16.
Migraine
偏头痛
偏头痛 (Migraine)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征为反复发作性的、多为单侧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常同时伴恶心、呕吐、畏光和畏声等症状1
9.3
%
2009年中国18~65岁
人群偏头痛年患病率2
~1
亿
据此估计
中国患病人数
数据统计
根据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s, GBD)研究,偏头痛是第二大常见的神经系统失能性疾病。我国1/7的偏头痛病人可有先兆症状。2009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65岁人群偏头痛年患病率为9.3%1
疾病治疗
我国偏头痛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较大不足,病人就诊率仅为52.9%,医师正确诊断率仅为13.8%1

偏头痛的药物治疗分两个维度:一是针对急性发作时缓解疼痛的治疗;一是针对慢性反复头痛的预防性治疗。目前药物治疗存在响应不足、长期服用止痛药会导致头痛慢性化和存在药物过度使用性头痛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头痛与感觉障碍专业委员会, 董钊, 等. 中国偏头痛诊治指南(2022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2, 28(12): 881-898.
2. Yao et al. The Journal of Headache and Pain (2019) 20: 102.
Neuropathic Pain(NP)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既往也称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是指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上以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见。神经病理性疼痛不是单一疾病,而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如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三叉神经痛、脑卒中后疼痛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2
8.0
%
神经病理性疼
痛患病率
9000
据此推算我国目前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
患者人数3
数据统计
国际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1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16%的糖尿病病人受其影响。据推算,我国约2200万病人受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困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是一种常见现象,年发病率为3.9-42.0/10万。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患病率为182人/10万,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高峰年龄在48-59岁2
疾病治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与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以我国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为例,每位患者因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年均自付费用达16873元,因生产力损失年均间接损失达28025元2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原则是多维度、个体化、阶梯化的多学科联合诊治。其全程管理通常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疼痛专家、神经学家、康复医师、心理学家、社会工作者等。基于评估结果和团队讨论,制定个性化的疼痛管理计划,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多维度综合治疗手段。但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神经病理性患者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3。同时用于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有限,而这些药物带来的不良反应往往会加重症状本身。
参考文献
1.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组.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13, 19(12): 705-710. DOI: 10.3969/ j.issn. 1006-9852. 2013. 12. 001.
2.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 26(5): 321-328. DOI: 10.3969/ j.issn. 1006-9852. 2020. 05. 001.
3. 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神经病理性疼痛专家组, 段宝霖, 樊碧发, 冯开儒, 冯智英, 傅志俭, 何睿林, 黄佑庆, 李君, 刘广召, 刘起颖, 罗芳, 马锐, 申文, 孙涛, 陶高见, 陶蔚, 魏建梅, 吴大胜, 夏令杰, 夏明, 肖礼祖, 许丽媛, 杨东, 姚鹏, 张达颖, 郑拥军, 朱谦.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4, 30(1): 5-14. DOI: 10.3969/ j.issn. 1006-9852. 2024. 01. 003.
Alzheimer's Disease(AD)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恶化和行为能力的改变。这种疾病最初影响短期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影响语言、执行功能和长期记忆1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会有一些微小的行为变化,临床上称为早期症状,通常包括情绪低落,难以记住近期事件或者睡眠问题。这些早期症状很容易被理解为正常的衰老,但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表现出混淆、语言困难、情绪波动、时间和地点感丧失,以及小便失禁等日常活动能力的丧失,直至失去所有的脑部功能。这为患者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照料负担。
3.9
%
中国患病率
983
中国60岁以上
患病人数预估2
数据统计
全球约有5000万人患有阿尔茨海默病或相关痴呆症。预计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增加到约1.5亿。病情对患者、家庭和社会经济构成巨大负担。据估算全球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痴呆症的总年度成本估计超过1万亿美元3
疾病治疗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阿尔兹海默病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对个人、家庭和整个社会都有巨大的影响。但截止目前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手段十分有限,治疗药物只能暂时性地缓解症状,无法停止或逆转病情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阿尔兹海默病是一个复杂多因素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由遗传和外部环境的作用共同导致。在巨大的疾病负担面前,针对阿尔兹海默病的病因学和可控危险因素研究成为神经科学的热点研究议题。
参考文献
1. Lane C A, Hardy J, Schott J M. Alzheimer's disease[J]. European Journal of Neurology, 2018, 25(1): 59-70.
2. Lancet Public Health 2020; 5: e661–71.
3. International A S D. 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9: Attitudes to dementia[R]. London: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2019.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神经发育障碍,起病于童年期,影响可延续至成年,其主要特征是与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缺陷和(或)多动冲动1

注意缺陷:从事一项活动时容易分心,没有耐心做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学习马虎,经常丢三落四。

多动:活动水平明显比同龄儿童高,话多,插嘴,过度喧闹。

冲动:情绪和行为失控,缺乏耐心,不能遵守纪律,规则2
6.26
%
中国儿童ADHD患病率1
~2300
中国儿童ADHD患病人数1
数据统计
我国约有2300万 ADHD 患者,ADHD 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全球儿童发病率约为7.2%,60%~80%可持续至青少年期,50.9%持续为成人 ADHD 。我国儿童 ADHD患病率为6.26%,约2300万人,但就诊率仅10%左右1
疾病治疗
ADHD 导致患者学业不佳、生活质量受损、意外伤害、过早死亡和自杀、犯罪和违法行为、情感和社交障碍、物质使用障碍的风险增加,造成沉重的疾病负担3。ADHD 现有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1。但药物潜在的滥用和依赖、长期使用生长发育抑制、自杀及心血管事件等安全性风险限制了药物的应用1,4-6。目前ADHD 儿童/青少年12个月药物治疗的不依从率高达36%~90.2%7。除药物治疗外,神经调控等新兴的前沿治疗技术也被探索性用于治疗 ADHD8-9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 2020, 58(3): 188-193.
2. 郑毅等, 中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防治指南(第二版).
3. Faraone SV, et al. Neurosci Biobehav Rev. 2021 Sep; 128: 789-818.
4. LABEL-ADHANSIA XR (methylphenidate hydrochloride) extended-release capsules, for oral use.
5. Posner J, et al. Lancet. 2020 Feb 8; 395(10222): 450-462.
6. 盐酸托莫西汀胶囊说明书.
7. Gajria K, et al. Neuropsychiatr Dis Treat. 2014 Aug 22; 10: 1543-69.
8. 徐瑾姣, 等. 中国现代医生. 2023, 61(23): 124-27.
9. Rubia K, et al. Cells. 2021 Aug 21; 10(8): 2156.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
抑郁症
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是抑郁障碍的一种典型情况,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其核心症状包括心境抑郁、丧失兴趣或愉悦感,还常伴有其他认知、生理及行为症状,如睡眠障碍、体重变化、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和自杀企图,持续至少2周。这些症状会导致社交、职业及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1

抑郁症是社会、心理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生活经历创伤事件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抑郁,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是原因之一。抑郁症也会有一定的遗传风险,如果一个人的一级亲属有抑郁症病史,那么他患抑郁症的概率也会增加。
3.4
%
中国成人抑郁症的
终生患病率2
~3800
据此估算中国成人
抑郁症患病人数
数据统计
抑郁症患病率高、疾病负担沉重。在我国,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高达3.4%2,12个月患病率2.1%2。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的结果显示,抑郁障碍导致的伤残生命年(Year Lived with Disability, YLDs)位居所有疾病第二位3
疾病治疗
目前抑郁症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脑刺激疗法。药物疗法作为临床最常用的治疗手段,仍存在巨大的未满足医学需求。研究显示,患者在接收抗抑郁药治疗后往往需要数周时间才能起效;抑郁症患者中有20-30%经两种以上抗抑郁药足量足疗程治疗后仍无效或效果不佳;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企图或自杀的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终生自杀风险为6%;抑郁症是一种高复发率的疾病,复发率高达50-85%,其中50%的患者疾病发生后2年内复发。
参考文献
1.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 案头参考书. 第5版.
2. Huang Y, Wang Y, Wang H, Liu Z, Yu X, Yan J,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3): 211-24.
3. Collaborators GBDMD.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burden of 12 mental disorde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1990-2019: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9. Lancet Psychiatry. 2022; 9(2): 137-50.
Schizophrenia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是一组常见的病因未明的严重精神疾病。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初次发病的年龄在青春期至30岁之间。精神分裂症主要包括五个维度的症状:如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情感平淡、言语贫乏等阴性症状,认知症状,攻击敌意症状和焦虑抑郁症状1

目前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不清楚,现有证据表明是遗传和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常见的治疗方式有药物治疗、心理教育和行为干预等。整体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疾病症状,避免复发,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和生活。对于患者来说及早的检查和治疗十分重要。总体来说,越早治疗,恢复越好。
0.6
%
中国精神分裂症
终生患病率2
~850
据估算中国精神
分裂症患者
数据统计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精神分裂症的终生患病率3.8‰~8.4‰;一项全国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精神分裂症终生患病率为0.6%2。精神分裂症的高住院率和高致残率是导致患者贫苦和其家庭返贫的直接原因。此外,有危害生命与财产行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还会带来社会安全问题1
疾病治疗
1950年代抗精神病药物进入临床使用给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了治疗与康复的机会。但迄今为止,其远期预后结局仍无满意的改观,还存在巨大的未满足需求:如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差,第一次发作患者中有60%服药依从性差,74%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用药的一年半内中断药物治疗;患者服药后产生不良反应,如体重、血糖血脂增加;超过50%的患者在康复过程中因“病耻感”出现新的问题或新的症状;药物对认知损害的疗效不理想,影响社会功能恢复1
参考文献
1. 赵靖平; 施慎逊.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
2. Huang Y, Wang Y, Wang H, Liu Z, Yu X, Yan J, et al.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Lancet Psychiatry. 2019; 6(3): 211-24.